糧食安全的定義

何謂糧食安全? 其定義隨著時間遞移而有所改變,最早是由1974年聯合國在世界糧食大會所提出的,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糧食的供給是否足夠人類所需,之後陸續加入了消費者能否取得糧食以及能否支付得起等考量,直到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高峰會議時,正式公佈了一個定義 ,當中又納入了食品安全(Food Safety)以及營養是否均衡等考量。

從糧食安全定義的演變可以得知,在1970~80年代,糧食自給率確實為衡量一國糧食安全的考量指標,但若單純只以糧食自給率作為糧食安全與否的評斷標準,過度強調「生產型農業」,將會過於偏頗,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影響全球農業發展的三大趨勢: 城市化、消費世代以及全球化。

第一個大趨勢是快速的城市化。根據聯合國(2017)的預測,2050年全球人口將由現在的73億人增加到98億人,而這增加的25億人,不分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,大部份都將往城市地區集中,消費地與生產地距離愈來愈長。亞洲的城市居民佔比將由48%增加到64%,拉丁美洲由80%增加到90%。另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2010年發布的《人口住宅普查報告》指出,臺灣有 70.8% 的人口居住在六大直轄市(即所謂的六都),未來這個比率還會隨著人口老化、城鄉差距擴大、極端氣候而持續增加,也因此,如何確保效率與永續的糧食供應鏈,提供城市地區穩定且安全無虞的糧食益形重要。

第二個是消費者飲食嗜好的改變。隨著經濟發展與所得提高,外食人口迅速增加,消費者對於穀類食品需求日益減少,而新鮮蔬果、肉魚奶蛋類、以及相關加工食品的需求則快速成長。其次是由「翻轉餐桌至農場」的第二次飲食革命,由下而上,帶動量販超市供應鏈管理的「現代化革命」。在企業嚴格的作業流程與政府食品安全標準管控下,還要同時滿足消費者多變、快速、少量等多方面要求,卻也大幅增加了糧食的損耗及食物的浪費。

第三個是全球化的盛行。隨著世界經濟聯繫日益緊密,產品之間進出口貿易活動也更加頻繁。在「封閉經濟體」中,由於沒有對外貿易,因此糧食安全需考量是否足夠滿足人口需求,係透過供給來創造需求,此時,糧食安全的概念等同於高糧食自給率。但是隨著WTO多邊與各種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談判的完成,打破以往農產品貿易與跨國投資壁壘,糧食的運送、冷鏈、物流系統也逐步發展完善,進口食品已成為現代消費者的另一重要選項。也因此,在「開放經濟體」中,糧食安全的概念就不再等同於高糧食自給率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糧食安全的定義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田子薑 OWl  的頭像
    田子薑 OWl

    貓頭鷹 OWl 的部落格 ,分享文字,分享書籍,分享讀書,分享點滴

    田子薑 OW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